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自治区信息

千年古文化迎来新生机

林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

2019年11月08日 12:55

图为边巴在画唐卡。记者 李海霞 摄

萨迦唐卡、泥塑面具、昆式银器铜器、八思巴藏香……“壮丽70年·天河两岸看西藏”新媒体采访组来到萨迦县,走进萨迦县民族手工业创业基地,也走进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场。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萨迦县地处雅鲁藏布江南岸,55岁的萨迦面具非遗传承人扎西生活在萨迦县一个叫夏尔巴的小村庄。2015年,扎西成立了一家面具制作公司,但是效益一直都不太好。和很多非遗传承人一样,扎西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坚守传统还是创新。“长期以来,我们做的面具太传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扎西说,“但是我要养活一个公司,就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

经过一番挣扎,扎西决定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就这样,借助旅游的东风,他做了一些个头较小,适合用来做装饰的面具摆饰,备受游客青睐。

购买新产品的人多了,收入也翻了好几番。“以前是按订单走,定多少做多少;现在是我们做多少就卖多少。”掌握了“主动权”的扎西笑着说。如今,他的公司每年净利润可达25万元。

创业有了好平台

其实,能有这样的转变,有赖于萨迦县成立的民族手工业创业基地。萨迦县民族手工业园区项目于2017年启动,项目总投资近2000万元,包括民族手工业产品展区、生产厂房以及配套相关设施设备,2019年5月投入运营,主要包括唐卡、面具、银器、铜器等产品的制作。目前由唐卡等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建的萨迦元巧特色民族手工业创业有限公司经营。“8个非遗传承人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就业和培训人数总共达到200人左右。”该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扎西也是在那时候将公司搬到了这里。“以前都是在家做面具,地方比较拥挤。”扎西说,“搬到这里后,有了300多平米的空间,而且政府还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效益比以前好了很多。”

和扎西一样搬进创业基地的还有旦增和他的萨迦班智达铜器有限公司。初中毕业后,旦增选择到一家古建筑公司学艺,因此接触到了雕塑、锻造等技艺。当学徒的日子很苦,再加上几乎没有收入,他多次想放弃。

现在他成了师父,带起了徒弟,心境大不一样了。“我想让更多的人传承这项技艺。”旦增说,“这项技艺不是一两天就能学成的,但是年轻人都和我当学徒的时候一样,会因为工资低而放弃,我理解他们的难处。所以现在来我这里学习,不仅不用交学费,每天还能拿到200至300元的工资,还管吃住。”如今,他的公司年收入在300万元左右。

唐卡画师的致富经

说起边巴,让人羡慕的是他在这个创业园里拥有3家公司(唐卡、木工、缝纫)。但他真正的身份是一名唐卡画师。“最初开这么多公司,完全是为了补贴唐卡公司。”边巴说。因为要画一幅唐卡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在这期间,他要负责学徒们的所有费用,光靠卖自己画的唐卡是不够的。为此他自学木工、缝纫等手艺,还去外面揽活赚钱。

好在唐卡公司慢慢走上了正轨,2018年的年收入达到60余万元。“内地来的求购者越来越多了。”边巴说,“但是,画唐卡急不得。高端唐卡,一位画师一年最多也只能画1幅,市场价在五万元左右。普通的一幅唐卡至少也得3个月时间,市场价是四千到五千元。”

随着收入的增加,不少年轻人主动提出学习画唐卡。现在边巴的唐卡公司里有10位年轻画师,他们都来自贫困家庭。

“互联网+”下的淘金者

有着悠久历史的八思巴藏香是萨迦的一张名片,但是,传统的销售模式一直困扰着当地的手工艺人,也困扰着年轻的创业者,仁庆欧珠便是其中之一。2013年,仁庆欧珠成立了西藏萨迦昆氏藏香工贸有限公司,又找到萨迦县委、县政府,希望得到支持。很快就在政府的帮助下解决了生产用地等问题。“通过创业基地,我不仅要实现创业梦,还要通过这个平台不断发展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仁庆欧珠说。

仁庆欧珠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家乡的藏香,也想帮助更多的家乡人实现增收致富。于是,他看准了互联网优势并开起了网店,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如今,仁庆欧珠还在区外开设了18家线下体验馆,并且丰富了产品层次,可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